[1]李文武, 肖建修, 李咸善. 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项目教学体系研究[J]. 教育教学论坛, 2015, 9: 260-262. [2]粟世玮, 熊炜, 鲁玲, 等. 来华留学生“电路”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[J]. 新课程研究(中旬刊), 2015, 10: 73-75. [3]郭攀锋, 王辉. 对高校专业选修课程及教学的探讨[J]. 新课程研究(中旬刊), 2015, 11: 49-50. [4]金韦利, 姜礼华. 基于项目驱动及Protues仿真的单片机教学改革研究[J]. 课程教育研究, 2015, 25: 241-242. [5]李文武. 试点学院改革之课程作业研究[J]. 教育教学论坛, 2016, 9: 22-23. [6]代红, 陈刚. 三相变压器连接组判别方法综述[J]. 教育教学论坛, 2016, 4: 212-213. [7]胡芳. 浅谈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[J]. 科技创新导报, 2016, 15: 90-91. [8]李振兴, 李振华, 徐艳春. 基于Lab VIEW构建“四维一体”的含信息处理类课程教学研究[J]. 新课程研究(中旬刊), 2016, 1: 69-71. [9]李振兴, 李振华, 徐艳春. 项目驱动法在《电路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[J]. 教育教学论坛, 2016, 16: 136-137. [10]李旭, 文中, 王彦海, 等. 基于“企业课堂”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[J]. 新课程研究(中旬刊), 2016, 7: 97-99. [11]王凌云, 黄悦华, 谭超. 试点学院背景下基于工程能力驱动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[J]. 新课程研究(中旬刊), 2016, 9: 65-67. [12]游文霞, 施保华.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研究[J]. 教育教学论坛, 2016, 13: 251-252. [13]邱立, 罗朝祥, 黎春霞. 基于头脑风暴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[J].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28: 33-34. [14]熊炜. 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工程教育的探究式方法研究[J]. 新课程研究(中旬刊), 2014, 11: 91-92. [15]王强, 孙坚. “计算机控制技术”新型教学平台的构建[J].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, 2014, 6(2): 104-106. [16]张宇娇, 黄雄峰, 李咸善. 电气工程专业“电机学”关联性课程建设探索[J].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14: 50-52. [17]李振兴, 张涛, 杨力森. 同化理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4, 12: 51-52. [18]代红, 陈刚, 肖建修. “电机学”中“交流绕组”的教学探讨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4, 11: 85-86. [19]徐林菊. 从学生心理角度探析电力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4, 1: 264-265. [20]张涛, 武建瑞. “新能源发电技术”课程教学改革探索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4, 4: 73-74. [21]陈刚, 陈晨. 浅议“电机学”中变压器的难点问题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6: 73-74. [22]游文霞, 刘会家, 廖道争. 电气专业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建设研究[J].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8: 36-38. [23]郭攀锋. 基于电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探讨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9: 36-38. [24]王强, 孙坚. 高校配电网自动化实验室建设方案探析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8: 131-132. [25]牛祖蘅, 李宁.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的教学研究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11: 135-136. [26]李欣, 郭攀锋, 黄曌. “电路原理”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9: 43-44. [27]孙坚, 王强. 宽口径培养模式下“计算机控制技术”的教改与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11: 130-131. [28]熊炜, 粟世玮. 提高“工程电磁场”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10: 130-131. [29]杨盛, 陈星. “单片机应用技术”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1: 130-131. [30]赵胜会, 粟世玮, 郭攀锋. 新形势下“电工学”课程教学的思考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11: 130-131. [31]游文霞. 面向电力系统的“运筹学”教学改革与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11: 130-131. [32]甘辉霞. 电气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3, 11: 65-66. [33]程江洲, 肖建修, 陈刚. 关于“电机学”课程分学期授课改革的探讨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9: 65-66. [34]曾伶俐, 黄悦华. "数字电子技术基础"中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的仿真教学[J].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9: 49-50. [35]陈刚, 肖建修, 代红. 上好高校本科第一节课的探索与成效[J].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10: 49-50. [36]陈刚, 肖建修, 程江洲. “三相变压器的电路系统——联结组”的讲授与思考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4: 49-50. [37]胡芳.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2, 4: 97-98. [38]代红, 陈刚, 肖建修, 程江洲. “电机学”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0, 11: 97-98. [39]周久艳. "电路原理"课程中培养学生工程观念的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0, 1: 97-98. [40]胡芳. 高校电路基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体会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0, 2: 97-98. [41]代红, 王成江. 水电机组在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[J].中国电力教育, 2011, 10: 141-142. [42]王强, 孙坚. “电力电子技术”教学的改革与实践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1, 3: 177-178. [43]鲁明芳, 陈大伟. “电子技术基础”教学改革方法探索——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[J]. 中国电力教育, 2011, 8: 3-4. [44]刘民. 教育公平问题探析[J].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, 2013, 9: 23-24. [45]胡芳, 赵亮方. 高校自制实验教学设备的体会[J].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, 2011, 8: 291-292. [46]谭超, 吴正平, 梁会军, 侯剑舒. 以应用为目标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4, 10: 158-161. [47]张秀芝, 郭贵莲, 孙坚, 侯剑舒.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《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4, 10: 166-169. [48]鲍刚, 钟浩. 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究[J]. 高等教育理论, 2014, 10: 57-60. [49]鲁明芳. 探究式教学在水电站仿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4, 10: 88-90. [50]危雪. 水电站运行仿真课程精英化教学模式设计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4, 10: 127-130. [51]邹红波, 吉培荣, 李海军. 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[J]. 高等教育理论实践研究, 2014, 10: 207-210. [52]佘小莉, 高学军. 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关系看现代大学体制改革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10: 35-40. [53]陈刚, 李咸善, 肖建修. 试点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10: 168-173. [54]陈堂贤, 罗俊杰, 赵胜会, 冉华军. 《现代电力电子技术》课程改革实践与体会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10: 168-173. [55]鲁明芳. 水电站仿真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10: 168-173. [56]危雪. 《水电站运行仿真》实践课程教学设计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10: 216-219. [57]侯剑舒, 谭超, 张秀芝. 高校传感器与检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10: 160-162. [58]万钧力, 赵胜会, 吴先用, 黄曌. 信息时代电子课程的教学变革与网络学习[J]. 高校电子电气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论文集, 2013, 11: 160-162. [59]陈星, 胡芳. 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3, 9: 160-162. [60]罗朝祥, 高虹亮, 江全才. 关注行业发展,创新办学理念,提升就业能力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1, 9: 267-269. [61]张彬桥, 李咸善, 吴成明, 肖建修. “电气英才”班计算机模块课程体系研究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1, 9: 145-148. [62]孙坚, 王强, 蒋冰华, 侯剑舒.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《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》教学方法改革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5: 70-72. [63]危雪. 《电力系统远动与调度自动化》课程教学设计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10: 73-75 [64]危雪. 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教学设计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0, 7: 134-136. [65]陈堂贤, 冉华军, 王仁明, 姚明仁. 基于典型工程案例驱动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10: 134-136. [66]陈刚, 李咸善, 肖建修. 完善评教体系,提升高校学风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9: 134-136. [67]冉华军, 陈堂贤. 关于“电力电子技术”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9: 64-66. [68]陈刚, 李咸善, 肖建修. 高校学风的提升有赖于评教体系的完善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10: 64-66. [69]张涛. 浅谈波浪能发电技术及其教学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9: 160-162. [70]杨盛, 李咸善. “电气英才”实践教学体系探索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9: 240-243. [71]鲁玲. 麻省理工学院(MIT)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启示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2, 9: 247-251. [72]吉培荣, 夏昌浩. 电路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0, 7: 247-251. [73]刘民, 高虹亮.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生态平衡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0, 7: 247-251. [74]游文霞. 大学、大学教师及其社会责任[J].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, 2010, 7: 247-251. [75]刘文丽, 程杉. 关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[J]. 教育教学论坛, 2015, 5: 201-202. [76]程杉, 井立兵, 郭攀锋. 提高数字电子技术教学质量探索与实践[J]. 时代教育, 2014, 12: 74-75. [77]李文武, 肖建修, 李咸善. 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项目教学体系研究[J]. 时代教育, 2015, 3: 20-26. [78]郭攀锋, 李欣, 程杉. 提高文科生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质量方法探讨[J].新课程研究. 2014, 11: 71-72. [79]粟世玮, 冯心巍, 夏昌浩, 赵胜会. 试点学院背景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的构建[J]. 新课程教育. 2014, 11: 54-55. [80]智李, 冯正华. 试点学院改革下高校班主任工作之思考[J]. 教育科学博览. 2014, 11: 49-50. [81]王强, 孙坚. “计算机控制技术”新型教学平台的构建[J].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. 2014, 2: 104-106. [82]张红, 王归新, 郭攀锋. 高等学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形象直观法的研究[J].新课程研究. 2014, 10: 74-75. [83]张涛. 波浪能发电技术教学探讨[J]. 教育教学论坛. 2014, 2: 61-62. [84]佘小莉, 高学军. 论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与高校人才培养[J]. 课程教育研究. 2014, 3: 10-12. [85]周久艳.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[J]. 教育教学论坛. 2010, 10: 10-12. [86]孙坚, 王强. 数字环境下“电力电子技术”教学方式的改进[J].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. 2011, 10: 115-116. [87]李力, 史可朝. 基于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[J]. 科教导刊. 2015, 5: 58-59. [88]赵新泽, 曾婉珍, 赵军. 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——以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例[J]. 黑龙江教育(高教研究与评估). 2014, 5: 93-94.
|